事无巨细,也不分轻重缓急 很多时候,忙碌等于懒惰. 什么是忙碌? 从表面看,忙碌是指花了很多时间在工作,缺少空闲.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各种公司都有这类人,他的典型特征是「没时间」,或者日程安排的满满的,或者不断的被其他事情打断工作.总
事无巨细,也不分轻重缓急
很多时候,忙碌等于懒惰。
什么是忙碌?
从表面看,忙碌是指花了很多时间在工作,缺少空闲。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各种公司都有这类人,他的典型特征是「没时间」,或者日程安排的满满的,或者不断的被其他事情打断工作。总之任何时候你看到他,他都在埋头工作,任何时候找到他,他都说「没时间」。
没时间是忙碌者的特征,没时间也是忙碌者的借口。
在忙碌者中,很大比例是「懒惰的忙碌者」。那么什么是「懒惰的忙碌者」?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事无巨细,也不分轻重缓急
第二、缺少意义感和价值感 —— 不知道自己今天忙碌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缺乏深度的思考
第四、重复做繁琐的细节工作
第五、缺少自我突破
这类人缺少对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每天做事,要么按照接到任务的先后顺序排序,要么按照紧急程度排序,缺乏必备的时间规划能力。
关于时间的规划,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让一个人拿石子去填满瓶子,没有规划的人随便拿起一个石子就放进去,而有规划的人则会先找尽可能大的石子放进去,然后才是小石子,最后用沙子填满缝隙。
缺少意义感和价值感。
我们习惯于忙碌,习惯于沉迷于忙碌,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但是却忘记问自己:今天忙碌的意义究竟何在?我做出了哪些真正有影响,有价值的事情?沉迷于忙碌的人,每周写周报的时候最恐慌,往往发现忙了一周,其实有突破,有价值的事情并不多。所以干脆记了很多「动作」,比如我周一开了什么会,周二见了什么人,周三又开了什么会云云。
如果坚持这样无意义,无价值的日复一日,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周复一周,用不了三个月,自己在夜深人静,独自反思的时候就有「被废掉」的感觉。高效的本质是朝着既定的远大目标坚定前行,每天都有独特的贡献。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务必找到每一天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知道今天对于长远目标的贡献是什么。
如果想不清楚长远的目标,也不着急,可以想想本月目标或者本周目标,确保自己的每一天,都在靠近本周目标或者本月目标。这会让你的每一天都过得很踏实,在每周写周报,每月写月报的时候信心满满,轻松惬意。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
缺乏深度思考
什么是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是对于事物本质的认知。对工作要事的深度思考水平,决定了你最终完成此事的水准。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
比如,如果你认为做「开发者生态」工作就是招募开发者,办办活动,那么你的最终工作成果就是招募了更多的开发者,办了更多的活动,一切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却是表面的繁荣。
但是,如果你认为「开发者生态」工作的实质是「繁荣生态」,表现出来是获得「生态健康」,那么你所努力的方向就是建立生态繁荣的机制,促进更多的开发者能主动拥抱这个生态,不断做出好的App和内容,并从中获利。相对于「看起来热闹」,健康的生态繁荣机制才是事物的本质。
比如你如果认为微信运营就是多发帖子,多招募粉丝,多发爆款文,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那么你的动作很可能变形。你很可能去到处转载文章,拼命的「买入粉丝」,不断尝试吸睛的标题,你会每天焦虑于微信后台的各种数据,担心粉丝的流失。
但是如果你认为微信运营的实质是「通过内容,吸引适合的人,做更多的交流,最终建立信任」,那么你会才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比如你会坚持写原创文章,你会体现自己的人设,而非表现的完美,你不焦虑于某些人的取关,你只关心那些三观合拍的人是否与你有足够多,足够深的互动。
很多时候,忙碌者满足于表面的繁荣,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喜欢用简单的几个数字去衡量自己工作的意义,也喜欢去追逐这些简单的数字。仿佛认为,这些数字达到了,自己的工作目的就达到了。
其实,真正的高效者,是不断陷入困惑的,因为他逼迫自己不断的深入本质。一些新的现象会让他困惑,他过去的理论框架不足以解释这些现象,他必须花时间去升级自己的框架,既不变得更繁琐,又能解释这些新的现象。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且努力不见得一定有明显成果。
但是他会一直坚持探索本质,因为他知道,只有通过对本质的探索,才能真正提升做事的水平。而为了对本质的探索,他不会终日忙碌,他需要暂停,甚至需要停下来,需要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需要换个方向,需要找人去沟通。他在努力,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当然,他也在不断寻找「空间」,去孕育灵感。
重复做繁琐的工作
很多时候,我们忙碌并非因为工作难做,而是因为有很多琐碎的细节,需要花时间,花体力去重复。而对于忙碌着去重复,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因为在AI(人工智能)的时代,任何琐碎的重复,都有可能被一段算法或者一个机器人所替代,只要这项工作足够费力,成本足够高,又足够必要。只要你的工作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而你碰巧又拿着高薪,你已经被AI公司的创业者盯上。消灭你们就是他们的商业价值所在,而机器和代码,比你更适合做这些重复的事情,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但不用付他们月薪,也不用与他们沟通,无需福利,也没有年假和病假。
所以,如果你每天的工作都是在重复昨天,每天的工作都可以用简单的流程概括,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而工作的细节就是处理琐碎,那么无论你现在薪水多么高,看起来多么光鲜,都要小心了。
缺少自我突破
其实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出来是很难的事情,尤其对于心理的考验巨大。
人们一般能在「get thing done」(把事搞定)的过程中取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但是如果执迷于「把事搞定」,那么一定会选择自己熟悉的和擅长的事情,而不是挑战难做的事情。
「把事搞定」只是你的「现有价值」,而且任何「现有价值」都有保质期。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
一开始,没有人做过,只有你能做,那么你的这个技能价值很大。但是随着大家逐渐熟悉起来,这件事情会从「新奇特」变成常规项目,对应的,你的这项技能也就不再具有独特价值。这是一个自然而言的过程。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不断有更高的价值,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就要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更多的技能,也克服自己过去的一些痼疾。这个过程不是忙碌,而是艰难。
这就像走路和跨栏的区别,我们每天可以不假思索的去走路,因为我们熟悉走路的所有细节,完全可以凭借肌肉记忆。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任务变成「跨栏」,这时候我们必须慢下来研究动作,研究教程,观看录像,这是一个慢下来,去学习和突破的过程。如果你受不了「慢下来」的过程,只想急急忙忙去做事情,填补内心的空虚,那么你注定无法学会跨栏这种新技能。
成长的要义是不断进入新的高度,而不是重复昨天的自己。很多忙碌者,天然选择重复昨天的自己,所以,很多看起来忙碌的人,其实放弃了主动成长。对逃避工作本质的人而言,忙碌就等于懒惰。
上一篇:为什么你总是犹豫不决,如何变得果断? 下一篇:如何一接触工作,就拉开与别人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