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经历过校园欺凌吗?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童年时代见证甚至亲历过校园欺凌.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但在许多成人眼里,校园欺凌不过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打打闹闹. 事实上,由于青少年缺乏对社会规则的理解,他们组成的微型社会与成人社会相比,更像是
你的童年经历过校园欺凌吗?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童年时代见证甚至亲历过校园欺凌。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但在许多成人眼里,校园欺凌不过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打打闹闹。
事实上,由于青少年缺乏对社会规则的理解,他们组成的微型社会与成人社会相比,更像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而那些生活在欺凌阴影下的孩子,他们受到的精神创伤,也远远超出了我们对美好童年的想象。那些遭遇校园欺凌的孩子,或许尝试发出过求救信号,但是在很多时候,他们的信号被忽视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6年发布的校园欺凌报告,收取了18个国家10万年轻人的数据,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显示全球学生中,平均每4个学生便有1个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
如果我们希望学校的教育更加人性化,以后我们的孩子少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就不能非常情绪化的看待这件事情,愤怒的指责,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坐下来仔细思考,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怎样做才能保护孩子健康成长?心理学上有一种方法叫角色扮演。就是通过扮演另外一个角色,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的想法,然后协助自己解开心结。为了更加公正客观的解读这件事情,我们有必要借助角色扮演。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如果你是他们的家长,你会怎么做?你的孩子伤害了别人,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你会非常坦诚的让孩子去接受惩罚吗?受害者家长提出的那4条要求,你会接纳吗?如果让你的孩子在全校同学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然后接受所有同学的目光谴责,你会心疼吗?你会不会想,即便我的孩子有错,也不至于这样小题大做吧?你会不会想,孩子打打闹闹太正常不过了,我们小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什么问题。对方家长这是要闹事。你会不会想,受伤害的孩子,因为被欺负一次就得了抑郁症,是他自己原本的心理素质差,我的孩子只不过比较倒霉,做了最后一个压垮他的稻草。你会想到哪些理由去维护自己的孩子?为他开脱?如果你真得投入到角色中,你会发现有太多的理由去保护那个“坏孩子”。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如果你的孩子受到了伤害,你会不会感受到十万分的心痛?你会不会要求学校去惩处那两个坏孩子?你会不会要求对方的家长带着十足的诚意向你和孩子道歉?你会不会埋怨老师没有教育好孩子?你会不会自责没有把孩子培养成蛮横无理的模样?你会不会指责学校不作为,有失公平?你会不会想要誓死去维护孩子的权益?你会不会教育孩子以后要奋起反抗,以暴制暴?你会不会沉浸在无边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你会不会恨不得去揍一顿那两个坏小孩?你会不会对对方家长的冷漠不屑气愤难忍?你会不会对学校所谓的玩笑定性,喷出怒火?如果以上这些感受,你都有深刻体会。那么作为现任家长或者未来家长,你一定不会再为了庇护自己的孩子,而漠视别人的痛苦。天底下所有家长的心情都是一样,你能够体会到的痛苦,别人也能,甚至别人感受到的痛苦会更深。既然你不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受到伤害,不希望自己遭受那些痛苦的心情,作为现任家长或者未来家长,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请不要纵容自己的孩子去伤害别的孩子,请不要包庇自己的孩子所犯下的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受伤害孩子的背后都是相同痛苦的家长。
而且我们知道坏人会变老,坏小孩也会长大。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复旦大学医学系高材生林森浩也就是开玩笑的教训一下室友黄洋,导致二人共赴黄泉。在林森浩出事之后,林父奔走了两年,希望可以帮助林森浩免除死刑,可是法律终究是公正的。做家长的不教孩子,法律会帮忙。有些家长会错误的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不能欺负别人,就要被别人欺负。但是,事实上,以暴制暴绝对没有好结果。
那些描写香港古惑仔的影片中,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古惑仔们即便坐到了黑帮老大的位置,也随时会面临被当街砍杀或者枪杀的局面,用暴力保护自己根本谈不上。有心理专家认为,在学校会霸凌同学的孩子,肯定是家长曾使用暴力伤害过她,他不仅习得了这种方法,也将伤害转嫁他人。我承认,的确有些故意伤害别人的孩子是因为曾经受到过伤害,但是不能排除那些没有受到过任何伤害却被一味纵容的孩子。他们藐视一切规则,敢于践踏别人的尊严。对待这类孩子,必要的惩罚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你是学校校长,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你是以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第一要义?还是会以保住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名校校长位置为目标?你是想以稳定为出发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解决问题,还是要保证客观公正?你是想要升学率,还是学生的心理健康?你是要保住学校的声誉还是要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如果你是校长,你对以上这些也犹豫不决,那么中关村二小的校长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被这些问题所羁绊。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角色,校长所要思考的问题似乎也没那么简单。
通过以上角色扮演的方法,我只是想让大家不单能指责别人,还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仅仅是角色扮演,只要你投入其中,就会发现,你的立场不一样了。所以,一个事件发生之后,除了情绪化的谴责,除了呼吁有关部门,想想我们自己能做的。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如果每位家长都能教育自己的孩子明白事理的,那就不存在欺凌问题;如果每位家长都能保证自己是明白事理的,也就不存在所谓包庇纵容;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明白别人的父母之心与我们一样,我们就不会指责别的家长故意陷害我们的孩子、对于他们的痛苦也不会视而不见;如果学校的老师能够用一颗真正育人的心去教育孩子,也就不会关心什么事态影响而忽略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每个人做好自己,就能保护我们的孩子。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2017年腾讯新闻做了一项校园欺凌公众认知的调查, 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万6千名网友中,超过一半的人亲身遭遇过校园欺凌,24.2%的人曾欺凌过别人。而在这些欺凌者中,约83.9%的人曾经被欺凌过。
据受访者回忆,38.2%的被欺凌者彻底放弃学业,30%转学到其他学校,24.6%短期不来上学。而自杀,也成为了孩子们对抗校园欺凌的方式之一。(1)校园欺凌的创伤,很可能伴随终生 | 严重的心理损害被欺凌者除了身体受到伤害以外,这些经历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损害:恐惧、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甚至是伴随终身的心理创伤。过去的伤害依然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她:
处理问题时容易变得偏激,要求朋友一定要无条件支持自己, 不能有半点的质疑;和恋人在一起时,不能谈论过去;对“独立”有疯狂的执念,习惯一个人硬撑,直到扛不住;情绪喜怒无常,一时暴怒,一时抑郁.....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们无法摆脱心底的那份不信任感。因为周围人对欺凌行为的忽视和纵容,会让他们感觉,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到他们。
同时,被欺凌的经历, 会影响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和自我评价,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异类”,“一定是自己哪里不好”,才招致了如此遭遇。他们也会感到深深的不安,因为需要时刻躲避突如其来的伤害。最严重的是,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长期的折磨可能导致抑郁,当被欺凌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无法整合时,他们最终可能会自杀。(2)孩子回家求救,父母却泼来一盆冷水 | 缺失的支持
社会、学校、家庭的支持对被欺凌的孩子来说都很重要。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的支持。被欺凌的孩子可能曾经向家长或老师寻求过帮助,但是无效的干预,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欺凌行为,这使得了很多孩子不敢再寻求帮助。还有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求救不理解,甚至冷言相对:“你好好学习,不去理他们不就行了。”“他们打你,你打回去啊。”“你去告老师啊。”孤立无援的孩子,缩回了求助的手,不再告诉父母。而遭受了欺凌的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告诉父母,也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父母缺席了。
也许,他们认为,告诉了父母也没有用,父母不会理解,不会帮到自己的。致父母:你们是孩子的最后一扇门。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1)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变化
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较敏感内向,当遇到类似的事,他们可能并不会告诉父母。 或者一些更小的孩子,在遭受到伤害后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那么,家长就需要细心的去观察孩子回家后的任何细微变化,比如,Ta在情绪上有没有什么异常,是否变得有些沮丧、抑郁、恐惧、焦虑,在行为上有没有表现得更退缩、回避、自残、或有攻击性等。尤其是孩子如果表达出了“想死”的念头,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要觉得孩子只是“说着玩”“不会死”,要尽快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或治疗师。
(2)做孩子的安全基地
在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遭受到伤害或挫折,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去找父母。好的父母,应该具有“安全基地”的作用,他们会安抚受挫的孩子,给孩子情感支持和鼓励。而当孩子在父母怀里“充满电”后,会快速复原,然后再离开父母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的角色是缺失的,对孩子是忽视的,或者父母总是高高在上,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对于孩子的求助行为是责备的,那么孩子更可能在遭遇了欺凌的时候,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愿意去沟通和寻求帮助。如果父母更愿意和孩子去进行平等的交流,如果家庭的氛围是民主的、具有支持性,孩子更可能从被欺凌的创伤中恢复。
(3)尊重孩子的意见
当孩子在遇到欺凌事件的时候,他们会感觉自己的整个生活都失控了,自己是不安全的。这时的父母,需要帮孩子重获控制感和安全感。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孩子可能会提出一些想法,比如转学,离开原来的环境,等等,父母都应该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意见,以保护孩子为最大原则,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
这样,孩子也会发现,原来自己对生活还是有控制力的,这有利于他们自尊的提升和安全感的恢复。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一个“忍受”欺凌的被害者变成了“凶狠”的施害者。欺凌者往往也成长在一个被情感虐待(对孩子过度溺爱或忽视)的家庭。也许他们的父母有很优越的社会地位, 孩子闯了多大祸都能摆平;也许他们的父母性格暴躁,孩子学习了父母的榜样。
但无论怎样,父母对于孩子的情感需要并没有给予满足。而被情感虐待的受害者,便可能成为下一个施虐者。
这些实施欺凌的孩子正值青春期,还没形成稳定、成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情绪上容易冲动,焦躁,愤怒。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他们渴望引人注意,渴望被认同,但从单一的学习评级体系,他们无法获得认同感,情绪又无处宣泄,那怎么办,通过欺凌行为寻找认同感。
因此,控制校园欺凌,除了律法的健全、学校的保护措施、家庭的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 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
上一篇: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