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童年经历过校园欺凌吗?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童年时代见证甚至亲历过校园欺凌.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但在许多成人眼里,校园欺凌不过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打打闹闹. 事实上,由于青少年缺乏对社会规则的理解,他们组成的微型社会与成人社会相比,更
你的童年经历过校园欺凌吗?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童年时代见证甚至亲历过校园欺凌。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但在许多成人眼里,校园欺凌不过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打打闹闹。
事实上,由于青少年缺乏对社会规则的理解,他们组成的微型社会与成人社会相比,更像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
而那些生活在欺凌阴影下的孩子,他们受到的精神创伤,也远远超出了我们对美好童年的想象。那些遭遇校园欺凌的孩子,或许尝试发出过求救信号,但是在很多时候,他们的信号被忽视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6年发布的校园欺凌报告,收取了18个国家10万年轻人的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中,平均每4个学生便有1个曾经遭遇过校园欺凌。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
2017年腾讯新闻做了一项校园欺凌公众认知的调查,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万6千名网友中,超过一半的人亲身遭遇过校园欺凌,24.2%的人曾欺凌过别人。而在这些欺凌者中,约83.9%的人曾经被欺凌过。
据受访者回忆,38.2%的被欺凌者彻底放弃学业,30%转学到其他学校,24.6%短期不来上学。而自杀,也成为了孩子们对抗校园欺凌的方式之一。(1)校园欺凌的创伤,很可能伴随终生 | 严重的心理损害被欺凌者除了身体受到伤害以外,这些经历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损害:恐惧、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甚至是伴随终身的心理创伤。过去的伤害依然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她:
处理问题时容易变得偏激,要求朋友一定要无条件支持自己,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不能有半点的质疑;和恋人在一起时,不能谈论过去;对“独立”有疯狂的执念,习惯一个人硬撑,直到扛不住;情绪喜怒无常,一时暴怒,一时抑郁.....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们无法摆脱心底的那份不信任感。因为周围人对欺凌行为的忽视和纵容,会让他们感觉,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到他们。
同时,被欺凌的经历,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会影响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和自我评价,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异类”,“一定是自己哪里不好”,才招致了如此遭遇。他们也会感到深深的不安,因为需要时刻躲避突如其来的伤害。最严重的是,长期的折磨可能导致抑郁,当被欺凌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无法整合时,他们最终可能会自杀。(2)孩子回家求救,父母却泼来一盆冷水 | 缺失的支持
社会、学校、家庭的支持对被欺凌的孩子来说都很重要。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的支持。被欺凌的孩子可能曾经向家长或老师寻求过帮助,但是无效的干预,可能导致更严重的欺凌行为,这使得了很多孩子不敢再寻求帮助。还有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求救不理解,甚至冷言相对:“你好好学习,不去理他们不就行了。”“他们打你,你打回去啊。”“你去告老师啊。”孤立无援的孩子,缩回了求助的手,不再告诉父母。而遭受了欺凌的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告诉父母,也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父母缺席了。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
也许,他们认为,告诉了父母也没有用,父母不会理解,不会帮到自己的。致父母:你们是孩子的最后一扇门
(1)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变化
有一些孩子性格比较敏感内向,当遇到类似的事,他们可能并不会告诉父母。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或者一些更小的孩子,在遭受到伤害后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那么,家长就需要细心的去观察孩子回家后的任何细微变化,比如,Ta在情绪上有没有什么异常,是否变得有些沮丧、抑郁、恐惧、焦虑,在行为上有没有表现得更退缩、回避、自残、或有攻击性等。尤其是孩子如果表达出了“想死”的念头,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要觉得孩子只是“说着玩”“不会死”,要尽快带孩子去找心理医生或治疗师。
(2)做孩子的安全基地
在我们小的时候,当我们遭受到伤害或挫折,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去找父母。好的父母,应该具有“安全基地”的作用,他们会安抚受挫的孩子,给孩子情感支持和鼓励。而当孩子在父母怀里“充满电”后,会快速复原,然后再离开父母去探索更大的世界。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
但是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的角色是缺失的,对孩子是忽视的,或者父母总是高高在上,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对于孩子的求助行为是责备的,那么孩子更可能在遭遇了欺凌的时候,压抑自己的情绪,不愿意去沟通和寻求帮助。如果父母更愿意和孩子去进行平等的交流,如果家庭的氛围是民主的、具有支持性,孩子更可能从被欺凌的创伤中恢复。
(3)尊重孩子的意见
当孩子在遇到欺凌事件的时候,他们会感觉自己的整个生活都失控了,自己是不安全的。这时的父母,需要帮孩子重获控制感和安全感。
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孩子可能会提出一些想法,比如转学,离开原来的环境,等等,父母都应该重视和尊重孩子的意见,以保护孩子为最大原则,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愿望。
这样,孩子也会发现,原来自己对生活还是有控制力的,这有利于他们自尊的提升和安全感的恢复。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一个“忍受”欺凌的被害者变成了“凶狠”的施害者。欺凌者往往也成长在一个被情感虐待(对孩子过度溺爱或忽视)的家庭。也许他们的父母有很优越的社会地位,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孩子闯了多大祸都能摆平;也许他们的父母性格暴躁,孩子学习了父母的榜样。
但无论怎样,父母对于孩子的情感需要并没有给予满足。而被情感虐待的受害者,便可能成为下一个施虐者。
这些实施欺凌的孩子正值青春期,还没形成稳定、成熟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情绪上容易冲动,焦躁,愤怒。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
他们渴望引人注意,渴望被认同,但从单一的学习评级体系,他们无法获得认同感,情绪又无处宣泄,那怎么办,通过欺凌行为寻找认同感。
因此,控制校园欺凌,除了律法的健全、学校的保护措施、家庭的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心理的关注。那些遭遇校园霸凌的少年都怎么样了?
上一篇: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其实也是受害者。 下一篇: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不仅仅是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