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性恋的污名化还要到什么时候?家长为同性恋子女求医,同性恋是心理障碍?甚至进行药物乃至电击治疗, 同性恋在我们社会中何时才能去病化? 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同性恋不是病 .1973年,美国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剔除;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分类将同
对同性恋的污名化还要到什么时候?家长为同性恋子女求医,“同性恋是心理障碍”?甚至进行药物乃至电击治疗,同性恋在我们社会中何时才能“去病化”?
“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同性恋不是病。1973年,美国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剔除;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分类将“同性恋”从编号为《ICD-10》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彻底移除,并且指出同性恋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
2001年,中国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剔除。“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剔除正是因为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
同性恋在中国不是罪,1997年,“流氓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去除。“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恐同”教材背后,正是对多元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的偏见。“同性恋是心理障碍”?远在大学之前,孩子就应该得到性倾向多元的教育。
“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关于同性恋不可不知的三两事
性倾向
性倾向包括三个方面:性认同、性吸引和性行为,“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包括对他人的持续情感依恋、爱慕、性欲望与幻想(APA help center, 2008)。根据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2008年的定义,性吸引是指受某一性别的个体吸引,产生喜欢、爱的体验。“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异性恋,但是人类的性倾向是多元的,除了异性恋,还存在其他的性倾向,如同性恋和双性恋。女同性恋者英文是Lesbian,男同性恋者英文是Gay,双性恋者英文是Bisexual,跨性别者(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符的人)英文是Transgender,这“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四类人群被称为性少数群体,简称LGBT。
性倾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为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对基因、大脑、激素、发育、养育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因素进行了研究,但至今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性倾向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刘俊,张进辅,2009)。也就是说,到目前,性倾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仍未有定论。“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性倾向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的,也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性倾向是后天形成的,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的性倾向。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性倾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都是正常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同性恋者的婚姻和子女养育
不同国家对同性婚姻的规定不同,“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同性婚姻是合法的。
异性恋伴侣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成为父母,同性恋者也同样享有为人父母的快乐和幸福的权利。“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在一些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允许同性恋伴侣通过收养或辅助生殖技术,享受养育孩子的天伦之乐。研究也发现,与异性恋家庭的孩子相比,在同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没有明显差异,这些孩子的性倾向也不受父母性倾向的影响(Golombok, et al., 2014)。“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小学就要讲“性倾向”
在《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中,“同性恋是心理障碍”?有多处涉及性倾向多元教育。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同性恋是心理障碍”?为什么要在小学讲“性倾向”?放到中学甚至大学讲是不是更好?
(1)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角度
从生理发育看,女孩的性发育大约从9~10岁开始,“同性恋是心理障碍”?男孩的性发育大约从11~12岁开始(Shaffer & Kipp, 2013)。在青春发育期,生理的迅速变化和心理变化速度是不匹配的,生理发育的成熟和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容易使男孩和女孩对自我角色的认知不清晰。“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青春期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和完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教育和文化对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非常关键。
在早期讲解,可以避免学生对于自我认同的恐惧。如果在小学高年级没有机会学习有关性倾向的知识,部分性少数学“同性恋是心理障碍”?生可能会因自己对同性产生性吸引而感到害怕、恐惧,并通过非正规渠道了解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可能良莠不齐,甚至带有偏见和错误,这无疑对性少数学生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尤其是在恐同或者性倾向污名化的环境中,如果缺乏对性倾向知识的科学讲解,会影响性少数学生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发展。“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研究发现,性少数学生由于环境对性倾向的污名和恐同的氛围,“同性恋是心理障碍”?会有更低的自尊水平、学业成绩(Russell, et al., 2012),心理健康状态(Birkett, et al., 2009)也会受到影响。
研究发现,初中是校园暴力与欺凌的高发阶段,校园暴力和欺凌的数量在初中会急剧上升(Birkett, et al., 2009),而导致校园暴力与欺凌的原因,其中就包括了基于性倾向、性别和性别表达的欺凌(UNESCO, 2017)。
同性恋学生除了会经历异性恋学生遭遇的多种形式的校“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园暴力与欺凌,例如踢打等躯体暴力、恐吓羞辱等言语/情感暴力、性骚扰等性暴力和鼓励排挤等间接欺凌以及网络欺凌外,他们还面临着异性恋霸权文化、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倾向的污名化和偏见以及不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的性别表达压力(Russell, & Fish, 2016; Russell, et al., 2011; 2012)。“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校园暴力与欺凌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抑郁症状和自杀倾向,对性少数学生的影响普遍比异性恋学生更加严重(Russell, 2005)。“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魏重政和刘文利(2015)对国内751名LGBT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40.9%的LGBT学生曾在学校听到难听绰号,34.6%受到过言语伤害,21.9%被孤立,6%受到身体伤害的威胁,而且在不同学习阶段,LGBT学生都遭受着校园暴力与欺凌,其中所有阶段的学生都受到了超过30%的言语伤害。
对性倾向进行客观全面的讲解,有利于减少学生通过其他认知渠道获得带有误导或偏见的信息而导致对性少数群体的污名(高燕宁等人, 2006; 李丹, 2009; 王卫媛, 2013)。“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同时,张涵等人(2008)发现在小学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到“同性恋”一词的大学生比初中或高中第一次接触“同性恋”一词的大学生对性少数群体更加宽容,更少偏见和歧视,这说明了早期教育中开展全面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性倾向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异性恋学生在基于性倾向的校园暴力与欺凌中,往往都有直接或间接的重要作用,他们可能是暴力、欺凌事件的实施者、“同性恋是心理障碍”?旁观者或对LGBT学生的支持者。
对大多数异性恋学生讲授关于性倾向的相关知识,不仅仅有利于培养异性恋学生平等、尊重的价值观,减少对同性恋群体的偏见和污名化;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整体校园氛围。“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在良好、安全的校园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无论是异性恋学生还是同性恋学生,都将从中受益(Birkett et al., 2009;鲍振宙等人,2013;李董平等人,2015;杨雪等人,2013)。
因此,从预防校园暴力与欺凌的角度,有关性倾向多元的知识和平等、尊重、包容的价值观念应该在小学阶段传授给学生。“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3)从预防儿童性侵害的角度
以往预防儿童性侵害教育大多关注男性对女性的性侵害,“同性恋是心理障碍”?然而,儿童性侵害可能来自于异性(男性对女性和女性对男性),也可能来自于同性(男性对男性和女性对女性)。
对个人性倾向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的人可能很早就能确定自己的性倾向,如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有的人可能很晚,如大学甚至工作后(刘俊,张进辅,2009)。“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通过人际交往去分辨友谊和爱情,如有的孩子可能会存在“我和我的一名同性朋友关系特别好,我是不是同性恋”这样的疑问。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客观地告诉孩子,你正处于或者即将处于对性倾向的探索过程,随着你一点点的长大,你会慢慢发现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就像你从一个小孩子慢慢会长高长大一样。
(2)为什么会担心孩子“变成”同性恋
是什么让父母担心孩子“变成”同性恋?可能是父母潜意识里对同性恋还是抱有偏见,会不自觉地认为它是不好的,“同性恋是心理障碍”?也可能是深知目前的大环境对同性恋的包容程度还不够,所以,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条“困难的人生道路”。
父母的担心和害怕其实都是正常的,而不管孩子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父母首先可以做的是理解、接纳、陪伴和爱一个“真实”的孩子。“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告诉异性恋孩子:生活中有人和你的性倾向不一样,但是你们都一样可以拥有美好的明天;告诉同性恋孩子:人的价值不由性倾向决定,“同性恋是心理障碍”?每一种性倾向都是正常的、平等的,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父母应该尊重自己的孩子有这项权利,尊重别人有这项基本权利,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促进形成更加宽容、友善的社会大环境。“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对于预防儿童性侵害,我们不能忽视女性对男性的性侵害和男性对男性的性侵害。通过教育,儿童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儿童性侵害的预防。“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了解同性恋的知识,孩子会不会变成同性恋
有父母担心,如果孩子从小学就了解同性恋知识,会不会“变成同性恋”?“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1)不会“变成”同性恋
首先,没有任何研究证据显示学习同性恋的知识,会让人变成同性恋。这个谬论的产生,也是因为对性倾向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或环境对同性恋的污名化导致的。“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如果同性恋是“学会”的,那么,我们从小生活的环境里,“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大多数的人都是异性恋,我们每一个人不应该都“学习”成异性恋吗?
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据表明性倾向的扭转治疗(如把同性恋变为异性恋)是成功的。相反,却有很多曾经参与性倾向扭转治疗的人表达他们接受治疗后遭受的痛苦和受到的伤害。“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3)关于同性恋“后天说”的讨论
A、父爱缺失。有一种说法,如果一个家庭父亲角色长期缺失,在这个家庭长大的儿子会变成男同性恋,“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因为他会对男性产生一种不认同和敌意。
B、母亲过于强势。过于强势的母亲,会导致儿子恐惧女性,而变成同性恋。“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C、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成为“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同性恋。
D、感情上受到创伤。对异性的感情受到创伤,让人“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转而喜欢同性。“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E、阴影。女性遭遇性侵害后转而再也不敢靠近男性,成为女同性恋。“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F、模仿学习。“同性恋是心理障碍”?被同性恋的知识信息和人物“带坏了”。
尽管以上几种说法流传甚广,但在研究方法和样本选取上,受到了质疑和批判。“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同时,一些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是基于对同性恋的污名化和性别刻板印象,例如“性别倒错”,男孩小时候爱玩女孩的玩具,长大后会成为同性恋。“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4)关于同性恋“先天说”的讨论
“同性恋是心理障碍”?从遗传(例如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大脑结构、激素等研究结果也都并未得出一致结论,即并不能确定同性恋就是天生的。
有人提出,“同性恋恋人无法以异性恋繁殖方式繁衍后代,“同性恋是心理障碍”?如果同性恋是天生的,那么这种基因是如何保存下来的呢?”
一些研究者采用“生存博弈”来回应该观点,即同性恋家庭的子辈亲系的存活率更高(如同性恋的姐姐的孩子),但该说法也未得到一致的研究数据支持。“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5)学习性倾向知识不会让同性恋者变得越来越多
性倾向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科学界尚无定论,也没有研究证据表明学习性倾向有关知识,会让异性恋变成同性恋,同时对同性恋的“扭转治疗”,也不能使同性恋变成异性恋。“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作为一种少数的性倾向,不同研究得出的在人群中的比例是不同的,但大多数研究得出的结果都稳定在3%~5%。“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而“为什么我觉得现在同性恋越来越多了呢”?其实并不是同性恋变多了,而是我们社会的包容度提高了,“同性恋是心理障碍”?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敢于走出“柜子”,生活在阳光下,活出真实的自己。
而在另一些社会环境下,许多同性恋群体不敢活出真实的样子,如在有的国家就曾有这样的口号“我们国家没有同性恋”。“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我觉得同性恋变多了”,变多的不是同性恋,而是更加开明、包容的社会,以及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共同为权利和平等携手并进的我们。“同性恋是心理障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同性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