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宜良县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精准关爱”工作思路,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聚力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护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动力。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宜良县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精准关爱”工作思路,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作为办好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聚力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护航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动力。
深学细研精准识别,织密留守儿童关心关爱网络。建全组织领导体系,实现部门联动。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 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宜良县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 4 个文件,建立监测预防、调查评估、分类保护、危机处置、社会参与、社会督导 6 项机制,制定强制报告、个案会商、从业查询、热线处置、信息共享 5 项制度,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现对象精准。全面排查适龄儿童入学情况,摸清留守儿童底数、需求、问题等信息。配备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 140 余人,入户走访 270 余次,调动网格长、楼栋长及志愿者力量,进村入户、精准排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库,在“全国儿童信息福利系统”录入 111 名困境儿童和 131 名留守儿童信息。细分领域开展帮扶,实现措施到位。开展信息分类评估,梳理形成问题清单 71 项,按照情感缺失、学业发展、经济困难等“一对一”、“多对一”制定帮扶方案。配备147 名心理辅导师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建立 8 个宜禾家庭教育指导站,积极探索保护未成年人源头治理的方法和路径。
关爱先行教育固本,搭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阶梯。打造“学校+教师+学生+留守儿童”关爱链。发挥学校阵地作用,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班子成员为分管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的关护小组。将留守儿童关爱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建立“知晓留守儿童、监护人、父母去向等基本信息;多交心谈心、多开展活动、多预约家访;定期与父母、委托监护人、村居包保人沟通”“三知、三多、三沟通”制度。建立同学间“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促进在学业上互相帮助,营造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校园氛围。打造“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守儿童”关爱链。机关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关爱”活动,对入托入学难、生活难、上户难、看病难、住房难及缺失型困境儿童“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线上联络定期沟通,常与儿童家长联系;分片分工定期走访,常与儿童沟通交流;信息共享定期研判,常与学校联动 ”“三定期”沟通模式,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长效机制。组织 100 余名退休教师组成关爱小组,定期深入学校开展活动,着重在学习上辅导、思想上教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引导留守儿童。打造“志愿者+留守儿童”关爱链。成立县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志愿服务 700 余人次。组织开展“携手参与慈善·共创美好生活”慈善公益晚会,募集资金 18.6 万元。开展“助残助学”、“寒冬送温暖”慈善救助活动,投入款物 5.05万元,帮助留守儿童 63 名。
加速发展共享成果,铸牢留守儿童全面发展后盾。加强行政管理,压实工作责任。县妇儿工委、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领导小组、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等多个部门联动,压实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六大保护”责任。依法落实教体、卫健、民政等部门对各学校、医疗机构、救助管理机构、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村(社区)强制报告责任。做强县域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平台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仓储物流、园林绿化工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返乡创业与技能提升“双促进”,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完善公共服务,提供优质资源。畅通农民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解决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入学问题。大力推动农村寄宿制学校提质建设,建设 38 所标准化学校,新建、扩建 2 所公办幼儿园,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建立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平台,成立 1 个县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8 个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18 个村(社区) “儿童之家”,推进“七彩·童行”未成年人保护项目,为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发展提供全方位、高质量保障。
上一篇:陈利红委员: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下一篇:游仙区小枧中心卫生院 健康素养66条健康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