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推进会在长沙召开,长沙精神康复四大模式典型经验在会上推介,广受赞誉.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徐建中带队专门实地观摩了湖南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孵化基地和长沙心翼精神康复所(以下简称:心翼会所),了解其运作模式和日常管理,
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推进会在长沙召开,长沙精神康复“四大模式”典型经验在会上推介,广受赞誉。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徐建中带队专门实地观摩了湖南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孵化基地和长沙心翼精神康复所(以下简称:心翼会所),了解其运作模式和日常管理,并与孵化基地的职员、会员们进行现场交流。长沙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陈昌佳陪同。
“四大模式”全面打造长沙精神康复体系
▲康复会所模式,实行“无差别”会员管理。心翼会所作为中国大陆第一家获得国际认证的公益性精神康复会所,设计模拟工作环境,以“无差别”的同事关系为会员提供指导,通过系列外展社交活动,解决精障人士成长过程中在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达到过渡就业,回归社会的目的。
多年来,心翼会所共发展会员685名,成功帮助会员独立就业182人,辅助就业58人、过渡就业139人、小组就业200余人次,开展各类培训300次,参与5000余人次。
▲社区精防模式,打通全市预警“绿色通道”。长沙实施精神病人免费领取基本控制性精神药品、免费住院救助重症患者、免费体检及免费到机构康复治疗的“四免费”政策,并对三无流浪精神病人集中收治供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专区收治。在各个社区配备精神防卫专干,组织精神科医生为各社区精防专干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对社区内登记在案的精障患者与家庭定期举办健康讲堂、义诊巡诊、残疾鉴定等上门服务,通过将精防工作嵌入社区,共设立了精神卫生防治康复站143个,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市的社区精神卫生防治网络。
▲农疗康复模式,升级服务配套。依托长沙市精神病医院专科力量,建设精神病人康复农场,让会员在自然环境中达到身心自愈的效果。该农场占地140亩,以“融合原生态景观、实现开放式康复”为规划理念,建设了精神病人康复大楼,室外开辟了蔬菜园地、果木园地、养殖园地,并设有农疗康复区、职业技能训练区、户外体疗康复区,管理机构阳光心翼家园为康复期患者进行农疗康复建档,农疗模式成为长沙市社区精神康复体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家属互助模式,发展家庭嵌入式康复。精神康复过程中家庭具有医疗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翼家属互助会专为精神障碍家属开展免费培训,通过疾病治疗专题讲座、政策普及课堂、心理团辅、户外联谊活动,把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培训成为懂社工方法、会亲情照护的社会群体,同时重点培养一支家属专家队伍,助推其自主开展线下互助康复活动,以更有活力的形式实现康复工作嵌入家庭。截至目前,已开展家属实务课程培训13期,政策宣讲40次,服务总量达2100余人次。年的发展,长沙市已形成以康复会所模式、社区精防模式、农疗康复模式、家属互助模式为支撑的精障社区康复服务管理体系。
长沙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做法和经验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案例,收入国家行政学院编写的《创新社会管理的生动实践——社会管理探索100例》一书,并先后荣获民政部“全国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二等奖、希尔顿人道主义奖、中华医学会“精神分裂症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长沙市也因此被确定为社区精神康复部省试点城市,并在2016年成功举办第五届亚洲会所发展研讨会。
陈昌佳表示,长沙积极探索以政府为支撑、以全社会积极参与为推动、以会所模式为代表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实施了长沙市精神病人免费发药城乡全覆盖,打造了以心翼会所为样本的1+N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创建了亲情照护培育工程,让家庭成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和资源,这是长沙的有益尝试,也是精障人士及其家庭的福音。下一步,长沙市将搭建精神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精神障碍康复服务更便捷地走进每一个家庭。
上一篇:长沙市民政局调研望城区精神障碍社区服务机构 下一篇:雷锋街道:点赞,雷锋街道成功帮助一精神障碍患者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