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睡眠日。随着电子产品和社交网络的兴起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人的睡眠正在被无情吞噬。在省城一家睡眠医学中心,每年因为睡眠问题就诊的就达4000人次,“睡个好觉”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奢望。
3月21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睡眠日。随着电子产品和社交网络的兴起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人的睡眠正在被无情吞噬。在省城一家睡眠医学中心,每年因为睡眠问题就诊的就达4000人次,“睡个好觉”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奢望。
失眠七年间 光中药就吃了一火车
“头疼得厉害,不管怎么折腾,就是没有一点睡意。”20日上午,在山东省立医院睡眠医学中心,58岁的张梅(化名)跟医师说了没几句,便忍不住双手捂脸开始掉泪。
20日凌晨四点半,张梅与家人特意从日照五莲驱车赶来济南就诊。2010年至今,张梅被失眠折磨差不多7年了。“刚开始天天午睡,有一阵发现躺半天就是睡不着,后来就不睡了。”而没过多久,她很快也失去了夜晚的睡眠。每天晚上最多能睡1个多小时,有时干脆一点也睡不着,睁着眼睛从天黑到天亮。
“现在头疼、腰疼、腿疼,浑身都没力气,记忆力也在衰退,什么事转身就忘。”19日晚,在收拾行李的时候,丈夫赵强(化名)多次提醒她要带好身份证,但到了济南发现她还是忘记带了。赵强说,妻子因为长时间睡不着觉,基本啥活也没法干了。
为了治疗失眠,张梅曾跑遍了省内大小门诊,综合性医院、精神病医院也去了无数趟。仅在2011年,光往当地医院就跑了30多趟。各种检查做遍了,也没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这些年,基本就没在家里多长时间,都是奔波在不同医院。”赵强说,妻子还曾多次住院治疗,最长的一次三十多天,不过也没见效。
就在10天前,张梅才刚刚停用安眠类药物,因为即便吃上一大把,也不能换来她一小时的安睡。“一天要吃二三十粒,最多时一天吃了37粒。”除了跑医院,张梅还会四处打听偏方,酸枣核、花生叶、柿子叶等所有听来的偏方都会尝试,这些年来光中药就吃了有一火车之多。“前前后后花了十几万,我们也是没办法,有点有病乱投医了。”赵强说,妻子因为睡不着经常会胡思乱想,甚至有些想不开,曾经有段时间,自己连续20多天寸步不离地跟着妻子,就怕发生意外。
省城一睡眠中心一年就接诊四千名患者
“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而外在和内在因素导致的睡眠疾病有90多种。”山东省立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刘振华介绍,其中最常见的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我国的患病率都比较高。
该中心成立三年来门诊量不断攀升。“前年接诊上千例睡眠障碍患者,去年门诊量飙升至4000人次左右。”刘振华说,睡眠障碍患者各个年龄段都会有,其中两个年龄段尤为集中。一是60岁以上人群以女性为主,另外一个便是青壮年人群,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大,再加上喜欢熬夜等不良睡眠习惯,造成睡眠障碍。此外,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也较多,因为伴随着年龄的增大,再加上多种慢性疾病,对睡眠需求减少,睡眠也会存在一定问题。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临床睡眠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唐吉友每次坐诊时,都会接到二十多位睡眠障碍患者的求助。“就诊者最小的不过十五六岁,有的彻夜睡不着觉,而有的则一晚上醒来三四次总感觉没睡着。”唐吉友说,从临床来看,入睡困难、浅睡眠和片段睡眠等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正在逐年攀升,人们的平均睡眠时间也在逐年减少。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起,正一步步吞噬年轻人的睡眠时间。
在国际上,因使用电子产品而耽误睡眠或睡眠过浅的现象被称为“垃圾睡眠”。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6中国睡眠指数》显示,23%以上的国人有熬夜习惯。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李万顺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对就医患者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27%的人有睡眠问题,每年近8 . 6亿人患失眠抑郁障碍。中国睡眠指数报告也显示,目前国人的睡眠指数得分仅为64 . 3分,2014年济南就被列入全国10大“失眠城市”。
仅5%失眠患者会主动求医
不过,尽管睡眠障碍人群逐年增加,李万顺却发现,患者就诊率非常低,仅有5%的失眠患者会主动求医。而有的患者则因为害怕产生药物依赖,即使就医也不愿用药,或断断续续用药。“不少睡眠障碍是精神障碍的前兆,因为耻于谈病、怕被歧视,不少患者不愿求助精神科医师。”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心理医师赵常英在门诊中发现,单纯性失眠的患者几乎很少见,有睡眠障碍的人大都伴有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而对于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来说,失眠只是一个症状,仅消除这个症状其实是治标不治本,还应进行抗抑郁和抗焦虑治疗。
与此同时,不少人对睡眠障碍的治疗也陷入了误区。“有的医师只知道开药却没有科学指导用药,也有一些患者自行服用安定药物,形成了药物依赖性失眠,导致失眠越来越严重。”唐吉友说,目前国内治疗失眠主要依靠药物,而像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滥用现象则较为严重。
“想让失眠的人睡着很容易,开些药就行了,但这只能治标不治本,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失眠的原因,在源头上解决潜在的病因。”唐吉友说,睡眠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涉及神经科、儿科、老年科、耳鼻喉科、精神科等,国内睡眠医学才刚刚起步,对于睡眠障碍的治疗还应进一步规范。
李万顺说,对于慢性失眠来说,首先要纠正长期存在、但意识不到的对失眠的错误观念、情绪和行为,建立信心,不要在睡前进行心理上的负面暗示。轻微的、短期的失眠不建议使用药物,严重的慢性失眠则应该在医师建议下,进行药物治疗。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记者昨日从市精神卫生中心睡眠义诊活动中了解到,失眠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有失眠问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已占到门诊就诊人群两成。其中超过半数都有睡前玩手机的习惯。
“睡前玩手机现在成了睡眠障碍一大重要因素。”市精神卫生中心睡眠障碍门诊主任医师龚传鹏说。
不久前,15岁的汉口某重点中学初三男生陈煜(化名),因严重睡眠障碍问题,在家人陪同下到门诊就诊。他是家中独子,成绩优异,父母和4个老人都对他寄望甚高,这导致陈煜心理压力很大。从去年11月开始,陈煜每晚11时上床后就假装睡觉,躲在被子里偷玩手机游戏,一直到凌晨1时才睡,第二天6时照常早起上学。这种状态持续了3个月。近一月来,他开始严重失眠,白天又直打瞌睡。直到父母发现他成绩下降,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带他去看医师。
龚传鹏介绍,与陈煜沟通发现,玩手机是他的一种解压方式,成绩一下降,压力就更大,就更沉迷手机游戏。而之所以喜欢玩手机,陈煜说,他从小到大大部分时候都是在被人操控,手机游戏却可以自己操控。
所幸,经过对陈煜和他家人一个月的心理辅导,以及辅助药物治疗,陈煜不再玩手机,睡眠也正常了。
“像这样因为严重睡眠问题来就诊的高中生很多,还有一些初中生。”龚传鹏介绍。
据统计,近一年来,市精神卫生中心接诊的睡眠障碍患者平均每月超过1000人。尽管中老年人仍占多数,但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越来越多,普遍是心理问题所致的失眠和睡眠节律紊乱。而导致年轻人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是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大,生活习惯不良、作息不规律。
“睡前玩手机现在成了导致睡眠障碍一大重要因素。”龚传鹏说。他解释,玩电子产品容易导致兴奋。睡前玩手机超过1小时,会影响人体褪黑色素分泌,直接影响睡眠质量,睡眠质量差,就容易失眠。医师建议,睡前一小时最好远离电子产品,如果已对手机形成心理依赖,也要尽量调低屏幕亮度,时间控制在45分钟内。
上一篇:全球每天3000人因打鼾死亡 1/4的人睡眠不及格 下一篇:菜花黄痴子忙春季当心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