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严重精神障碍的一种,有个不太好的特点,复发率高.国外研究报道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2年复发率高达53.7%,5年复发率高达81.9%.国内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复发率高达40.8%, 平均复发时间为6个月:出院后6个月内复发患者近1/3.而依从性是影响复发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精神障碍的一种,有个不太好的特点,复发率高。国外研究报道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2年复发率高达53.7%,5年复发率高达81.9%。国内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1年复发率高达40.8%, 平均复发时间为6个月:出院后6个月内复发患者近1/3。而依从性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依从性差的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高达68%-77%。
反复复发不仅会增加治疗难度,还会导致病情加重、大脑灰质进行性减少,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等后果。因此 WHO将精神分裂症列为第五位导致残疾的疾病。
复发除了对患者本身造成伤害以外,也会影响患者的家属,并在社会层面造成负面影响。家属由于长期照料患者,经济及精神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而未经规范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在疾病的影响下出现不可预测的危险性行为。也正是这个原因,精神障碍患者承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病耻感,又因为深深的病耻感,患者服药依从性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规律用药,规范治疗,减少复发,一直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核心之本,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则是巩固核心的重要手段。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依从性一直是疾病管理的难题,其实,这个现象并不难理解。比如,很多女性都知道,备孕前三个月服用叶酸可以降低婴儿神经管畸形的风险,但是,有多少女性能做到坚持3个月一颗叶酸都不漏服呢?没有摆在面前的生命威胁,又不会立即复发,服药依从性肯定会受到影响。更不要说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数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服药,而且很多患者还面临很多其他影响依从性的因素。比如疾病症状对记忆力的影响、药物副反应、配药不方便、服药程序太复杂容易忘记、每日服药可能会暴露自己是精神障碍患者而被人歧视,等等……
一个有自知力、处于稳定期的患者尚且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漏服或自行停药或减药,更别提处于疾病发作期,缺少自知力,不认为自己生病的患者了。
那如何才能提高治疗依从性呢?有没有可能不用天天吃药也可以控制精神症状、减少漏服和疾病复发呢?答案是肯定的。长效抗精神病药物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发挥其治疗优势,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长效抗精神病药物顾名思义,就是可以较长时间在体内发挥药效的抗精神病药物。这一类药物不仅有口服剂型,还有注射针剂。它们的作用原理其实不难理解:将足够剂量的药物溶解于某种载体中,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形成小型“仓库”,采用缓释技术让药物可以从中缓慢释放出来。
第二代长效抗精神病药物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临床常用的长效制剂以第一代长效抗精神病药为主,如氟哌啶醇癸酸酯、氟奋乃静癸酸酯等。和癸酸酯组“CP”,意味着本来的片剂变成了一种油性剂型(抗精神病药物酯化后溶解于油性载体中),每2周肌注一次即可。由于油性剂型的特殊性,容易在注射部位产生肌肉硬结,临床已较少应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长效制剂多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如棕榈酸帕利哌酮针剂、双羟萘酸盐奥氮平注射液、利培酮微球针剂等。它们的“CP对象”不再是油性载体了,而是水性悬浮液,通过肌肉注射后药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溶解。它们的使用频率从每月肌注一次到每3个月注射一次都有,大大节约了配药、服药的时间,避免了每日服药的麻烦。
无论是何种长效抗精神病药物,它们均来自于其本身的抗精神病药物,并非新开发的药理机制完全不同的新药,安全性得到大量循证证据验证。因此,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也和它的原生制剂类似。比如,既往口服利培酮疗效显著的患者使用其长效针剂,那么治疗效果也不会太差;同样,如果既往不能耐受利培酮片剂不良反应的患者打算使用它的长效制剂的话,可能也会出现类似的不良反应。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和《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持续优化和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服务管理,2020年7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上海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使用长效治疗药物工作方案》,符合相关要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可在本区申请免费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本市有使用意愿的患者及家属可向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出参加长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申请,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初步审核,定点医疗机构医生会根据临床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医学评估,提出是否适用长效药物治疗的医学意见,并确定长效药物种类和治疗方案,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定期进行医学检查以保障患者的健康。我们相信,在医药领域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未来更好的社会福利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也会更加趋于便捷和人性化,让我们更有底气和漏服说再见,和复发说拜拜。
上一篇:壤塘县疾控中心开展严重精神障碍疾病入户核查及患者护理指导工作 下一篇:上海市领导看望遭精神病人严重砍伤的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