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在生活中也十分普遍.近年来,与酒相关的疾病呈上升之势,但人们对酒的
中华酒文化源远流长,饮酒在生活中也十分普遍。近年来,与酒相关的疾病呈上升之势,但人们对酒的危害认识仍有明显不足。长期嗜酒也可引起精神疾病。
46岁的张某长期饮酒,近10年来已发展到每天晨起后要饮酒,晚上须饮酒方能入睡,不饮酒则全身乏力、心慌、冒冷汗、手脚震颤等,饮酒后可缓解。张某近两年,常于饮酒后出现乱讲话、骂人、情绪冲动,常说耳中反复听到有人议论他,威胁要打他,或常看见有人来追赶他,故而四处躲藏。后家人将其送至海南省平山医院住院治疗。经诊断,张某患有“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经给予系统治疗后病情恢复。现病情稳定,能正常参加劳动。
酒精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是一种因长期饮酒,致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损害而引发的精神疾病。其临床可表现为人格改变,如病人不关心家庭,往往为了得到酒而不顾自尊。此时病人一旦停止饮酒,往往全身不舒服、心慌、冒汗、全身震颤等,严重者则出现幻视、幻听及妄想,因此而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如骂人,冲动打人或乱跑等。上述表现可在饮酒增多时加重,或在停止饮酒后几天内出现。如能坚持戒酒,症状持续一段时间后一般能自行消失。但如因长期大量饮酒,已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则病情更为严重。此时病人出现全面认知功能的损害,如记忆力、理解判断力等的损害。对以往经历过的事,讲述的时间、内容等不相符,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或者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则坚称是自己的经历,即常说的错构。躯体协调性的运动功能受到破坏,出现关节或某个肌群的奇怪运动。
医生点评:
此病的病因相对明确,故其临床疗效也较肯定,及早戒酒及治疗,预后好。如果已引起中枢神经器质性损害,则疗效差,预后不良。治疗的方法首先必须戒酒,同时给予抗精神病药以抗精神病治疗,配合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及其它一些心理治疗手段。此类病人往往因长期饮酒,导致人格的改变,通过这些方法,使病人认识到酒的危害,逐渐改变患者对人对物的一些不良的想法、态度,培养良好的思维及行为习惯,不断增强自信,更好地应对生活;物理治疗包括音乐放松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经颅磁治疗等,使病人紊乱的脑神经功能得以恢复;康复治疗则旨在训练各种劳动技能,使病人恢复丧失的劳动技能。
酒精属于精神活性物质,长期大量摄入对人体有明显的损害。我们应该加强酒危害宣传,倡导正确的酒文化,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进一步提升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水平为贫困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良好服务 下一篇:卢村派出所:送治一名精神病患者,及时消除安全隐患